Readventurer

重新出发去冒险, 在郎飞结与地壳的起伏山峰

飞翔的鸟插图。

冲破惯常的行为


本来这会无欲症已经严重到在想今天要不要用掉一个名额了。。。毕竟刚开始的时候说给自己留下了二十天左右的空档期。

但是想到一件事情。还是想把它完成。

 
 

晚上下班的时候,有两个国际友人,嗯,亚洲人,应该不是韩国就是日本人(抱歉时间短,我当时心头有事,也没在意他们的肢体语言什么的,不过英语流利,没有日本人的短舌头,估摸着是韩国人吧)向我问路,那地名我熟悉,查了下手机地图,告诉他们应该坐某某路公交。到某某站下车。

 
 

因为心中有事,所以当时就好像完成一件任务一样,他们问我坐几路车,我告诉他们坐几路车,然后就走了。

进入地铁口一阵,突然发现自己告诉他们的站名有误。如果这时马上赶回来还来得及找到他们,但是一阵犹豫,回去么?毕竟已经走了这么一段了,毕竟他们可能已经上车了,一边犹豫,一边继续向前走,然后最终也没有再折返回去,告诉他们正确的站名。

 
 

一件小事。

 
 

却可以发掘出点什么。

日常生活大部分都是小事,有时有些特异的新鲜事情,也以小事的面貌出现。使人无法判断这到底是小事,还是见微知著的大事。

可能有不少人像我一样,一边去思考试图做出判断,一边沿着惯常的行为模式继续行动着。

 
 

所谓习惯的行为,就是根本不需要付出额外的改变的成本,就可以自动进行的行为。

 
 

也是固化现有的生活,甚至现有的状态的行为。

 
 

在机器学习的强化学习领域中,设计一个好的agent,有一个著名的trade-off,即 exploration VS exploitation,到底是探索未知的世界发现可能更好的策略,还是利用已有的最优策略。

这样的权衡也贯穿着人的一生,而且人的发展在无声中暗合这种trade-off,在青春期,一个人所了解的人生,或者用强化学习的术语来说,已经处理过的样本数据,还不够多,更优的选择更可能出现在未知的将来,所以青年会更多地尝试新鲜事物,使用新奇的手段去生活,试图发现问题的一个更优解。而越接近老年,处理过的样本数据越多,在未来所可能出现的最优解的概率也就更小。因此老年人更倾向于对世界进行exploitation,利用自己已有的最优策略,而不是去试图发现新策略。

 
 

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即人的一生是一个稳定的样本空间,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唯有有这样的情况下,使用已有的样本数据,去对未来进行预测才是合理与可能的。否则的话,过去的时空数据与未来的数据完全不一致,那么过去的数据也就完全不具有对未来的泛化能力。

 
 

人性是不大变的,但是但谓人性,人性本来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之下所表现出来的人的特性。既然特定的时空一直在变,那么人性怎么会是稳定的呢。

 
 

所以如果要对未来进行预测,首先要界定范围,在什么样的范围内预测是可行的,在这个范围内有何种证据证明这些证据是合乎一种框架。。。

 
 

 
 

 
 

PS:从小点出发,越写越大,最后写到一个很大的big idea,又是一篇可以扩展成书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