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生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和陈年旧事有关。正好最近睡眠较差。身体涌动。凑在一起。渡过了一个奇妙诡异的夜晚。
这件事情。之所以有这样曲折的过程、诡异的结果,反思一下,因为这次的举动,是我的理性行为,是由情绪发动,而由理性控制的行为。
因为理性主控,所以没有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但是对我来讲,逻辑的力量比情绪更大。
所以现在的逻辑是,相处的模式说明一切。模式给我的结论是我的诉求是正确的。
然而鉴于他人并不如我一样怪咖,所以,一切云淡风轻。皮球继续踢给对手,我喜欢给别人选择权。人总要选错的,总要错过几次才知道什么是对的。选对选错是是非非都不重要,经历生命才是王道。
顺道一句。成年人只有爱恨,小孩才谈对错。。。。。
我相信我的逻辑、判断与选择。
面对一个棘手的,让人无语的问题。之前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不去处理。
现在的想法是,why not。直面一切。才是合理的方式。
既然生命已是团毛线,不妨让线团缠得更紧一些。
按照本来面目而活,让别人看到并选择。
好了,闲话说完。继续讨论问题。
想谈一个比较毛线的问题。
如何对一个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以下讨论非学术讨论,并无学术严谨性)。
初一听,好像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如何对一个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只要使用心理咨询的手段就好啊,但是仔细想来,这个问题却是很有意思的,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对技巧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使得咨询师获得了对这门技艺的免疫,他眼中的世界,与常人眼中的世界并不完全一样,当你试图去治癒他时,若他能时刻去解读你的目的,那么治疗效果的达成是很不利的。前段时间热门电影《催眠大师》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比如心理咨询师会非常明白没有真实,只有解读的真实,所有的事件都是通过我们对事件的解读才出现意义的。
对于一个未知者,这个道理是非常具有威力的,他能明白自己给自己的束缚,很多是自己给自己的捆绑,自己太内向,不会做事,自己不招喜欢,等等等等,他会学着从全部的生活中去吸取被自己忽视的另一半内容。同时以另外的角度来诠释和接受自己压抑的内容。这样就获得了成长。
但是对于一个对这一套内容都已经熟知的人来说,当他明白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和解释时,一个问题就出现,为何取解释A而不是解释B。
我们的选择就只取决于这两种解释的后果,我们更喜欢哪一种。
这导致一种偕越与狂妄,同时是一种功利主义般的因果论述。
即如果能够控制我们对生活的解释,更甚之,如果能够控制别人对生活的解释,而且又相信生活的复杂性,本来在意识之外没有所谓的真实,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世界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好像很容易导致基督信仰,既然人无能为力,既然人无法克制自己的罪性,当人确实有能力去做恶事时,比如一个心理咨询师发现没有道德真实,只有诠释真实,只有结果真实时,那么除了对神的敬畏,还有什么力量可以保证这种所谓”觉悟”的心理咨询师,不会走上任意妄为的道路呢?随意地控制他人对世界的感知,随意地树立他人心中自己的形象,随意地利用他人的移情去满足自己的私欲?
一直感觉,在这个问题的节点上,有一个思考和观察至关重要。
即,你是否真的对人性,对世界的复杂性,对世界的运作,心存敬畏。
你就算通读了所有的心理学书籍,掌握了所有的心理学流派技法,你也永远无法保证,你能治癒任何一个人。甚至你无法保证,完全治癒哪怕一个你选出来的人。
人是复杂性的产物,是历史的综合,是因缘的集大成者。
你要面对的,是几十年的经验积累,这是你不可能完全把握的神经网络结构,你也无法控制你和对方谈话时当下场景的每一个场景变动,无法完全控制对方的注意力转向。
虽然你的引导确实带有方向性,但是最后,出现什么结果?你无法保证,甚至一个最简单最理想的病例,也会有某些超出你预想的反应方式。
只要真正地了解这其中的复杂性,了解了这其中的奥妙,自然会对人性有所敬畏,自然也不敢也不会去操控,去玩弄人性。
彼时,何须基督。
基督给人的,也终要经过人才能想出来,才能行出来。在我看来,一个人最高主宰,只会是他自己。他可以选择相信,或者不信,他可以选择拜服或者叛逆。这个决定既然只有他的自由意志可以做出,上帝在整个过程中就只会是一个被树起来的挡箭牌。
而人的罪性,只要真正地了解这个宇宙,这个世界,这些人心,那其中的博大,不容你不敬畏。在这敬畏面前,你的罪,即使做恶,也终归有限。
因为你实在是渺小得够可以。
第二问题在于,对于心理学的研究,针对是大多是普通不通晓心理学的人。但是由于认识会影响结果,参加心理学实验,甚至获得一项心理学事实,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条心理规律的作用方式(注意,是作用方式,而非作用规律),举一个例子来说,
人会希望获得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这是一条规律。
刚开始人不懂这条规律时,会因为没有苹果而希望有草果。
但是人一旦懂得这条规律,对规律的服从欲望,或者背叛欲望就会增加到我们的考量过程中,从而改变是否想要苹果这个念头。
这就是典型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改变自己本来研究的内容的一典型例子。
心理规律是普遍的,但是在不同的人上,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形式。
而在心理工作者身上,由于其对心理规律的掌握,呈现出一种自指一般的,悖论式的结果。
首先心理工作者是一个人,他自己服从心理规律,其次,由于他的工作需求,他又要一定程度上运用和支配心理规律。
这种自指,表出一种未见过的复杂性。
以我自己为例,由于冥想,使得我相信,自己的身体的感觉。
但是这种相信,又会使我过于看重这感觉,从而将一些原来无奇的想法进行强化。
昨天有一阵子,遇到一些事件,使我感觉自己应该有情绪的发泄。但是奇怪的是自己从头到脚,却完全没有任何情绪的波动痕迹出来。
于是那个时间,好像自己的意识和身体被割裂开一样。意识认为身体应该有反应,但是身体罢工,就是无反应。生命中从未有过这种体验。
我想,长期的冥想和学习,我终于会把自己带到一个少人探触过的地方,在精神上,在肉体上(目前在物质和地域上还达不到。。。。),那种地方,充满未知,甚至饱含危险。
然而也许更有些繁花如锦盛放。
我希望能有机会,使用微电流来探索自己的面部肌肉,也希望,能尽快地做所谓”灵魂出窍”的实验(实验大体是利用人的视觉和知觉的同步。)
惟有奥妙值得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