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终于拿出罗杰斯童鞋的个案评述开始阅读,卡尔罗杰斯是第一位将心理咨询的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并向外界公开的。同时罗杰斯也注重对心理咨询过程的记录与回顾。
在罗杰斯个案评述中,有这么一个案例,其当事人是一位中年黑人,身患白血病,罗杰斯对其进行了约两个小时左右的面询并进行了影像的记录,该影像在youtube有三分钟左右的预览。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咨询的指导思想中,咨询师要放弃试图主控咨询进程的要求,通过对当事人的共情,对体验当事人的情绪,营造领会,真诚,无条件接纳的环境,使得当事人的情感不再是个人的被压抑的体验,从而获得成长,这已经在博客中介绍过多次。
听起来这样的要求也并很稀奇,好像也不是那么难以做到,甚至笔者在会话的时刻,也自以为达到了这样的状态。
然而正如罗杰斯所言,一项原则,无论抽象出来是如何简单,在应用时,总是有无限的复杂和更深刻的道理。
即使罗杰斯,有时时刻也不免为个人情绪所困,做出违反自己的指导理念的行为。
在这个案例中的罗杰斯就是如此。
来看这段对话。
在这段对话中,当事人在说出自己想表达愤怒而不能的时候,陷入较深入的强烈的情绪,但是罗杰斯此时使用了一句脏话比较夸张放肆地表达出患者内心的体验。但是注意,罗杰斯此时代替当事人表达了其情绪,罗氏在希望通过诱导,通过树立一个例子来鼓励当事人效仿,然而其使用的字眼,对当事人来说,仍然是过激的,对当事人造成了压力,当事人在曾经表达过自己出于教养和礼节,所以不愿意也不能表达愤怒,罗氏此刻的反应,在其他的心理咨询流派中很常见,但是在罗氏的生涯中却出现较少。
这样的反应,从一个方面来说,鼓励了当事人,从社会学习的角度来讲,并不一定是一件事坏事,但是另一方面,罗氏的这种指导性的态度打断了当事人原来强烈的情绪。使得当事人感到一定的压力,并处于对这种压力的回应中。
据统计,在这个个案中,罗氏使用带有诱导性的语言占整个回应的百分之二十二,大大超出了罗氏一贯咨询的比例。
这次咨询的最后,罗氏仍然打动了当事人,罗氏在之后发表意见,称当事人站在一个深坑的旁边,不断徘徊,但是并未做好准备准备一探究竟。
有人将这次咨询视为罗氏失控的一次咨询,并有传言说是因为当事人并未遵守治疗合约并自己的重要情况告诉罗氏,还有人认为这期节目并非罗氏所愿意录制,因此在录制中掺入了情绪因素。
然而也有人将罗氏这一种表现视为针对不同个案的随机应变,并援引最后当事人的触动证明罗氏依然对当事人起到了切实的帮助作用。
这其中的是非,只凭三分钟的视频难以论证。
我曾与人会话,然则在看过这个个案后才觉当时做的相当不够,我对罗氏的反应也有种意见,也许是因为他当时过于希望帮助当事人,所以在看到症结之后就希望将当事人引导到解决的地方,却忽视了当事人的能量,或许还不足以做出有力的改变。
当然,我这推测更像是说我自己的问题,毕竟,罗氏从业多年,对此问题,想来早已经烂熟于胸,不太可能犯如此过激错误。
然而反过来说,罗氏是人,非圣哲,心理咨询师即使对心理规律洞若观火,也并妨碍其仍然要受到心理规律的作用和约束,即使如何修炼,怕也不能完全洞明澄澈,无欲无求。
之前看过篇文章,论心理咨询师的欲望,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室,是以当事人的情绪和体验为中心,然而,由于过于想助人,这助人的欲望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作的进行。
成长是缓慢的,非指导性咨询不设置面询的目的,就是因为对人性本身能够自发地成长 ,能够自动地疗癒有足够的信念。
这人间事,大多欲速则不达。
为咨询师者,当以此为戒。
参考文献: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与专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