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活上的一些原因, 最近对于依恋理论比较关注。昨天下单了《心理治疗中的依恋》(David J Wallin 万千心理,稍后此系列不再注明参考文献)一书, 最近打算写一系列读书笔记, 来探讨依恋这个问题。
什么是依恋理论
所谓依恋理论, 是指婴儿与母亲(或者其抚养者)之间亲密关系互动的方式, 婴儿幼时有两种需求, 探索世界的需求, 和安全的需求,而在满足这两种需求的过程中, 母亲的角色至关重要, 母亲对婴儿的不同的对待方式, 会造成婴儿在探索世界, 以及与母亲分离并重聚时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以此行为来进行区分, 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 分为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三种(另外有一种混乱型的亚型),后续会进行详细的介绍。
而婴儿的这种依恋风格会持续一生, 在其成年后, 对其亲密关系等造成深远的影响。并与其自尊, 自我效能感, 社交能力, 主动性等都有较强的相关性。
这就是所谓的依恋理论。
为什么要研究依恋理论
之所以依恋理论很重要,还有几个原因, 一来, 『好的咨询师对患者所做的事情和成功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做的一切相似。』, 所以研究依恋理论, 可以对心理咨询起到极为重要的参考作用, 二来,依恋理论本身就是理解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 而亲密关系, 作为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 是心理咨询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三来,从进化心理学上来讲, 依恋之所以产生, 是因为人类婴儿的脆弱, 人类婴儿如果不能与抚养者形成互动, 在人类进化形成的时期, 则面临着极端的危险——一个人类婴儿如果无人照料, 严重的话会在几个小时内死亡。因此, 依恋作为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据Bowlby观点),依恋也对我们的人格塑成, 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理咨询与依恋的三点共通之处
那么, 心理咨询是如何从依恋中吸取营养的。我们可以到看三个共通之处, 我们将其称之为: 一、关系。 二、非语言沟通。三、反思与觉察。
下面我们从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依恋与心理咨询的共通之处。
- 关系
依恋的先驱研究者, 也即依恋理论的创始人John Bowlby在研究依恋行为的过程中, 将母亲的角色视为一个『安全基地』, 婴儿可以外出探索世界, 一旦有危险, 或者疲累, 则会回来这个安全基地, 与母亲的这种安全可靠可预期的关系, 给婴儿提供了一强有力的后盾, 使其有能力和信心外出探索。在这种与母亲良好的关系中,婴儿在成长中形成自己的价格, 发挥自己的潜能, 能够自由地去爱, 去体验去反思。
而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的作用, 也是类似, 心理咨询也试图给当事人提供一个类似的安全基地, 让当事人尝试以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方式去体验那些被自己压抑和解离的体验, 让当事人去思考他之前认为不能思考的, 去体验他之前认为不应该去体验的, 从而更全面地整合自己的人格, 更好理解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 心理咨询师的存在对于当事人, 就是一个安全基地, 当事人在对自我进行探索时, 正是出于对咨询师能力的信任, 权威的尊重, 以及双方安全的关系, 才敢于试图去对自我进行体验和探索。并将探索的结果内化下来, 创造出一种新的情感, 思考, 以及依恋的模式。
- 非语言沟通
婴儿依恋风格的形成处于前语言期, Mary Ainsworth的研究证明, 在依恋关系中, 是母亲与婴儿非语言沟通的品质决定了婴儿的安全感和不安全感。母亲能够在婴儿需要安全时, 温柔地抚慰和拥抱, 能否在婴儿烦躁需要玩耍时放它去玩耍, 母亲的行为举止, 决定了婴儿是否能够与母亲形成安全而紧密的纽带。
同样在心理咨询中, 咨询师也更多是通过非语言行为来理解当事人被压抑的体验和情绪。从当事人非语言行为中理解当事人潜在被压抑的需求。 当事人对事情隐秘的理解和解释,都可能通过紧绷的身体, 模式化的笑容, 习惯性的皱眉等等行为表达出来,而咨询师是否敏感地对其进行觉察, 并通过非侵入型的方式巧妙地表达出来, 从而在当事人身上唤起这些体验, 并以一种新的理解和觉悟给到当事人,把这种体验活出来。这都需要咨询师保持对自己, 对当事人双方的觉察和理解, 在不同层面上对双方的体验和感受进行追踪和反思。
- 反思与觉察
世界的真相总是通过我们对它的理解而影响我们。
在Main(1991)的解释中, 安全的依恋与对于体验的反思性姿态有关。这种姿态是指元认知(关于认知的认知, 比如一个人在反思, 为什么我总会把向马路对面的老板打招呼而其没有回应这种事情解释为老板讨厌我而不是它没有看见我。这种反思就是元认知)对于我们信念和感受的认知能力, 拥有元认知能力的, 更容易在更多维度上对自己在固有认知加工方式进行修正, 从而更有能力摆脱在历史中的负面体验对自己的负面认知影响。这种元认知的程度和姿态, 在依恋的几种类型的人身上, 其比例是完全不同。而同样, 这种反思也对于情绪复原能力, 抚养出安全型的儿童, 有重要的意义。
而在心理咨询中, 当事人对于自己认知风格的反思, 会大大地推动心理咨询的进程。同时, 一个完全没有元认知能力的人, 其做出行为的改变, 也是不可能的。
反思的四个层次, 觉察与冥想
在觉察中, 存在着四个层次, 而奇妙的是, 通过对这个四个层次的梳理, 我们发现佛教修行和心理学的一些共通之处, 也提出了正念与冥想同安全依恋的一些关系。
- 对于我们的觉察, 我们可能说存在四个层次。
最外层, 是真实的外部世界。『对马路对面的老板打招呼而其没有回应』 - 次外层, 是我们已有的认知加工模型, 已有的认知解释风格, 以前一个例子来讲,『把 对马路对面的老板打招呼而其没有回应 这种事情解释为老板讨厌我』就是一个固有的解释模型。
以上这两个层次, 并不涉及觉察, 只是外部的真实世界, 和早年以及历史中我们已经固化的心理认知。 - 第三层, 通过前两层的证据来对已有的认知模型进行修改。这就是一种觉察, 比如, 觉察到自己拥有把『对马路对面的老板打招呼而其没有回应』这件事解释成『老板讨厌我』的这样一个认知模型, 但是第二天, 老板给我涨了工资, 这个证据就对这个模型不兼容, 于是便将模型修正为, 『对马路对面的老板打招呼而其没有回应』可能是『老板确实没有看见我』。
以上是一种最浅层次的觉察, 即因为外部事实的矛盾而对自己的认知模型进行修正, 更好一些的是, 觉察到自己拥有这样一个固有的认知模型, 那么便会主动地寻找证据去证明或者证否这个模型, 然后对模型进行修正。 - 第四层, 这是稍难以理解的一个层次, 也是稍玄妙的一个层次。
我们来问, 是谁在进行前三层的思维活动。当我们这样问的时候, 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个主体也可以说自我, 但是却体验自我的时候, 却又感觉不到任何东西。
此时, 这个追问的我们所进行的思维过程, 其实也正是所谓的正念。
我们把这第四个层次, 称之为元觉察, 或者元觉知。
元觉察的一个非常独特的性质是, 在进行元觉察时,一个人由于心思单纯, 其实是处于一种不设防的非常安全的自我状态。但是同时又感觉不到我的存在。
有大量的文献证明, 处于这种状态, 有利于培养人的积极倾向, 共情能力,更好有沟通和领悟,而这些能力, 正和一个优秀的母亲培养出安全型依恋婴儿成长后所拥有的能力类似。
我曾经在之前一篇关于冥想的文章中探讨过冥想能够起作用的原因, 当时我认为, 冥想给了一个情绪情绪的练功房, 并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信任锻炼了对自己体验的接纳。
在冥想中, 通过对自己的深度觉察, 同样像在依恋中一样, 提供了一个安全基地, 在这个安全基地, 一个人可以自由地体验自己之前被压抑的感受。并完成对自己的接纳。而这种安全的感觉, 新鲜的体验会通过长期的冥想形成强健的神经回路, 从而有能力打破早年的负面认知。
结语
本次, 主要浅要介绍了依恋理论, 以及心理咨询和依恋理论的关系, 同时从关系、非语言沟通、觉察三个重要角度来说明依恋和心理咨询的共通之处。
稍后的内容, 都会围绕着这三点来详细的展开。
不知不觉竟然写到了一点。
对世界和某人说声晚安。